医生,是链接一线临床需求和新技术转化应用的枢纽。中国医生有着非常优良的传统,大医精诚的内涵也在时间浪潮中历久弥新。他们不应是困在论文、晋升等事务中的模糊面孔,而是修医术致精微、修医德怀仁心的时代英雄,也是医疗这一囊括了科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复杂体系的中枢环节,更是围绕提升医疗质量和普惠性目标所构建的创新链条上的核心主体。经济观察报作为中国健康事业的观察者、记录者和推动者,将持续为读者呈现致力于医疗创新的大医生和他们的故事。
经济观察网记者丁文婷这是本专栏的第二十篇,主角是上海交通大医院胸外科主任赵晓菁。
上海交通大医院外科大楼的门口,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双手合十放在胸前不停念叨着,“谢谢侬”“谢谢侬,赵医生”……
老人半仰着头,眼里泛着泪光。赵晓菁伸出手轻轻地拍了拍老人的臂膀,安抚她,“已经上了胃管输营养液,可以尝试新药物治疗,别太担心”。
老人的丈夫因长期无法进食,身体已经十分虚弱,医院检查,都无法查明病因。束手无策医院胸外科主任赵晓菁。没进行开胸活检,一个气管镜超声就明确了是小细胞肺癌,后续治疗方案也随之敲定——化疗加免疫治疗,再结合放疗。
进食困难是由于肺里的肿块蔓延到了靠近食管的区域,压迫了食管。给老人下根胃管就解决了进食困难的问题。
类似这样医院拒绝、只能等待死亡的患者,赵晓菁接收了不少。
冲一冲就过了坎
“目前,医院,气管镜超声这个项目是在呼吸内科做的,医院,外科医生同样能操作”,赵晓菁认为,外科医生拥有临床手术的实操经验,对解剖的理解更深入,在介入性诊断和治疗方面的成功率也更高。而且从职业性格来说,外科医生更敢于冒险。
这样一种职业性格在赵晓菁18岁那年就已经显露。高考分数公布后,赵晓菁独自坐火车从杭州来到上海,走进了完全陌生的上海医科大学,敲开了学校招生办公室的门,直白地对招生老师说:“我第一志愿填报了上海医科大学,已经过了分数线,但浙江只招收5人,你们能不能优先考虑我?”
现在回忆起来,赵晓菁对自己当时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行为直呼可笑,但这种胆大、敢为的个性贯穿在赵晓菁多年的行医生涯中。
年年底,医院推出来的病人向赵晓菁求救,病人的左胸腔被一个巨大肿块占满。“医院都说做不了手术,神仙也救不了了”。
“能做,为什么不能?”入院检查后,手术如期进行,历经两个多小时的手术,一个直径近30公分的肿块被切除干净,病人的肺也保住了。
外科医生的性格决定了职业,一台台手术也在不断强化这种性格。
赵晓菁心中的外科医生是要敢于往前冲一冲的。“医学上,很多东西其实往前冲一冲也许就过了坎,当然也有可能会碰得头破血流。但往后缩一缩肯定是束手无策了。”不能因为医患矛盾突出、医患关系紧张就选择退缩。赵晓菁认为,在患者充分理解诊疗过程中的收益和风险后,有部分诊疗中的风险是医生必须要承担的。
赵晓菁也经历过手术失败,他会不断地反思:为什么同样是超高难度的手术,之前成功了,这次却失败了?
赵晓菁将这些高难度的手术过程看作是蹚过一条条巨浪奔腾的江河,曾经顺利艰难地渡过,但也有被淹在河里的时候。“不能只在蹚不过小溪时反省,面对巨浪奔腾的江河就原谅自己,必须不断总结反思,做笔记,哪些地方值得改进”。
把病人当成表叔
这种对精进的要求也体现在赵晓菁的科室管理中。医院管理胸外科十年,赵晓菁对科室医生的要求始终十分严格。
一个好的外科大夫应该是“喜新厌旧”的。年12月,一位患颈胸交界处肿瘤的年轻女孩跑了北京、医院后,都得到了只能做胸骨正中切开的手术方案。“听说你可能有办法”,几乎是抱着最后的希望,女孩找到赵晓菁。
最终,只开了一个2公分左右的切口,女孩胸腔里的肿块就被全部切除。在门诊交流中,赵晓菁察觉到,这是一位爱美的姑娘,手术中,他特别选用更细的线,采用更美观的缝合方式。
“做这类手术的病人,最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命,但对我来说,既然能够把手术做好,也可以把皮肤的切口做得更漂亮。”赵晓菁很早提出切口美化,并去整形外科学习美容缝合方法。
今年的手术要比去年在细节上更有新意、更完美。这是赵晓菁对科室主刀医生的要求。比如,大部分手术正常情况可能出血20毫升,能不能做到只出血5毫升?在规范科学安全的前提下,手术时间能不能再缩短?
“如果一个医生每年做的手术都没有进步,那意味着职业生涯到头了。”这是赵晓菁经常跟年轻医生讲的道理。
10多年前,赵晓医院的带组医生,他严厉地提出要调走一名护士,因为他不止一次发现,那名护士虽然坐在护士台,但对前来咨询的病人家属从未抬头正眼瞧人。这种不尊重病患的行为在赵晓菁看来是无法容忍的。
就在采访前一天,赵晓菁正在看门诊,他得知病房里一位已经入院的患者等了近两个小时都没有医生前来询问病史。晚上,赵晓菁在科室会议中提问:如果等待医生询问病史的是大家的表叔,你们会让他等两个小时吗?我没有要求你们把病人当至亲,你们就当作表叔来对待,就足够了。
虽然对科室管理非常严格,但对待病人,他又如同朋友。与病人交流是一种享受,赵晓菁总爱与病患和家属开开玩笑,放松他们的情绪,他甚至学习了各地方言来缓解病人和家属的紧张情绪,因此,总被各地患者误认为赵主任是“老乡”。
医院的胸外科,手术排期不是论资排辈,而是根据病人的病情,病情危重的先做,老人、女性、少年患者优先。这样既维护了病人为先的原则,也避免了年轻医生与资历深的老前辈之间可能出现的科室内部矛盾,这种秩序感是赵晓菁一直坚持并维护的。
边界、秩序与原则
虽然待病人如同朋友,但赵晓菁也有十分明确的原则,一定要保持应有的边界感。比如,在病区和医生办公室的通道之间安装了玻璃门,避免病人和家属随时通过走廊进入医生办公室。
这是赵晓菁坚持的原则——医疗属于特殊的服务行业,医生必须按时查房,给病人反映问题的时间,但医生并不是随时为病人和家属服务的。“病人、医生、家属都要有界限感,一旦突破边界,很多问题也会难以避免地出现”。
明晰的界限和秩序始终是赵晓菁坚决维护的。年4月,一位插队的病人冲入诊室与赵晓菁发生了冲突。警察介入后,赵晓菁因坚持看完病人再配合警方调查,而被警察强行带至派出所。这场风波的视频传上网络后,“医院赵晓菁事件”引起了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