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椎体畸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畸形相亲和彩礼里面的经济问题,很神奇 [复制链接]

1#

昨天有个朋友给我打电话,说他媳妇生了。

我立马开心地祝福他说:“啧啧啧,你都是有二胎的人了,多少人羡慕啊,这可是能力的象征”。

那朋友长叹一口气说:“我媳妇听见又是个男娃,都直接在产床上哭了。”

这个事对我挺震撼的,他已经有一个儿子,现在二胎又生了一个,放在以前,是值得全家开心很久很久的事情。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社会好奇怪,好矛盾。

人们都在忙着赚钱,忙着抵抗各种压力。

心里面每天都是“老人、孩子、房子”。

独独没有了自己。

你有多久没给自己买一身喜欢的衣服了?你有多久没到想去的地方旅游了?

曾经年少时心中的理想,现在还能找回一点一滴吗?

尤其是80后90后。

没结婚的男生,好像很难找到适合的结婚对象。

这个难就难在竞争太激烈了,导致出现了很多地方畸形的“彩礼”门槛。

结婚了的男女,好像生活都很难。

这个难就难在这一代人的压力太大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问题其实很简单。

不管是婚姻还是相亲,其实本质上跟感情没半毛钱关系,这是一种经济行为。

自古以来都是,不要以为两个人恋爱了,后面结婚了,都是感情的原因。

首先,有几个人是第一次谈恋爱,就跟对方结婚的?有的话Q1,你看有没有。

然后,在恋爱的整个过程中,本身就是经济行为的筛选,直到筛选出合适的为止。

至于感情,只是一个契机而已,当然经济行为不单是指“钱”。

由于这种经济行为的效率越来越低,越来越不可靠。

所以以前的社会经济主体是“家庭”,而后来变为了“企业”。

关于婚姻经济学,我准备下篇再细说,今天先说关于相亲的经济话题,先后顺序没毛病,不相亲上哪结婚去。

别看“经济学”好像挺高大上,其实也就是一门学问的名称而已,只是可以应用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相亲这个东西,以前更流行,在没有自由恋爱的时代,只是相亲的形式稍有不同,不是由男女双方相亲,而是由双方父母代替相亲。

也就是媒婆拿着双方家庭的“调查报告”,经过“合理美化”后,撮合两个家庭。

这份调查报告包含了家庭的经济、文化、历史、风格、地位、相貌等等情况。

媒婆会收取一定的“中介费”,这个费用分两部分给,先给定金,如果成了,再付尾款,如果没成,定金不退,接着撮合下一家。

跟现在的“房产中介”一模一样。

由于中介费的存在,媒婆往往为了尽快成交,拿到尾款,会吹捧双方的优点,掩盖或者转移双方的缺点。

比如房子格局不太好,中介会说采光很好。

采光不好,中介会说绿化好。

绿化不太好,中介会说交通很方便。

交通不方便,中介会说性价比高。

性价比不高,中介会说地理位置有潜力。

位置没潜力,中介会说配套设施好。

配套设置不行,中介会说以后的学校会很好。

放在家庭也是一样的,每个普通的家庭都会有各自的状态,有好也有坏。

但是这个不重要,媒婆手里有很多份家庭的调查报告。

她会先根据报告,去相应的匹配,再去针对性地落实“撮合机制”。

而这,就是“门当户对”。

同时也是“市场经济”最好的证明,媒婆手里所有的报告,就是市场的“行情”,具体每个家庭,就是市场里面的“产品”,产品根据各自的情况,匹配行情里面的价格,最后相近的价格才会产生交易。

就好比你买房子,如果你的预算是万,中介只会给你推荐—万的房子给你,肯定不会推荐90万以下,或者万以上的给你。

如果你的需求是两房,中介只会给你推荐两房或者三房,肯定不会给你推荐单间或者别墅。

因为这才符合成交的经济规律。

几千年以来,这种规律一直正常的良性运转,并没有出问题。

但是80年代后,这个规律被人为地打破了。

出现了一个叫“胎儿性别检测”的东西。

这个东西力量极其强大,直接强行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

他的“力量源泉”就是“重男轻女”的思想。

突然大量的女婴被扼杀在胎盘里。

而不管男婴还是女婴,都是18年后,“婚姻市场”的核心产品。

正常情况下,都会明码标价,顺利交易。

以前媒婆手里份家庭调查报告,有51份“男方家庭”的,有49份“女方家庭”的。

匹配很容易。

现在由于当年女婴的大量销毁,导致当前市场畸形,缺少“成年女性产品”,“成年男性产品”明显过量。

所以媒婆手里同样份家庭调查报告,有58份“男方家庭”的,有42份“女方家庭”的。

匹配很难。

如果加上复利效应,未交易的产品第二年继续寻找市场。

媒婆手里加上去年未交易的16份“男方家庭”的调查报告,假设总共是份。

中间就会有74份“男方家庭”的,有42份“女方家庭”的。

匹配更难。会有32个“男性产品”剩余,只能又等来年。

在第十年的时候,媒婆手里会很恐怖地拿着份“男方家庭”的报告,却依然只有42份“女方家庭”的报告。

多出来个“男性产品”无处安放。

再也无法维持市场秩序,不受控制的“溢价”越来越严重。

这就是“商誉”。

商誉的表现形态就是“房子、车子、彩礼”。

尽管溢价越来越高,但是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商誉的计算方法一变再变。

到如今,商誉占了“非流动资产”的70%。

还剩下30%是“在建工程”。

在建工程的后续投入由男女双方共同承担,但是有个前提条件。

叫“女权”。

女方可以把这30%的非流动资产分一部分给男方,但女方是大股东,并且绝对控股。

男方作为小股东所拥有的权力叫“男权”,也就是有“赚钱、做饭、家庭劳动、制造浪漫”的权力。

在这种不断进化的男权女权背后,是“婚姻前市场”的一种自适应,交易需要持续进行,交易价格和规则就要跟着调控。

而调控唯一有效的手段就是“杠杆”。

个男性产品都要靠杠杆,去撬动42个女性产品。

如果用“杜邦分析体系”来计算ROE:

ROE=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杠杆

很明显杠杆越大,获得的收益就越高。

但是,同时风险也越大。

所以男性产品需要冒着风险,用高杠杆去争夺那不到20%的概率,杠杆越高,收益越大,获得的女性产品越优质。

在实际匹配过程中,就会出现下面这种情况。

(在网上看到的)

姑娘在家坐着,几十个媒婆带着各自的男生排队等候女生的“召见”。

活生生一幅“选妃图”。

难怪广东有一句名言“生男好听,生女好命”

有男生发出了写实照片。

把下面的表格放大后是这样的:

这哥们“爱的号码牌”是95号,这个我觉得其实没啥,几十上百个的竞争对手不算啥。

对于这个表格,我还是有点纳闷,有必要弄成这样吗?

不过我敢肯定,设计这张表格的人,是一位懂经营懂投资的高手。

表格的左下角,说明男生对待这次相亲的重视程度。

按理说既然是相亲,肯定是双方不认识或者不熟悉,自然就无法知道女方的喜好。

如果在之前,你就上心,花时间花精力,用各种办法去调研女方的各项数据,只要多花心思,这一点是可以做到的。

就好比有些“面试者”在去目标企业面试之前,会做很多准备一个道理。

然后表格的右上角,代表着未来的“幸(性)福指数”。、

表格的中间呢,代表着靠山背景。

表格的最后还有一句话,这个图片没拍全,是“对倩倩讲的话,不少于字”。

这个是画龙点睛,没有最后这一点,整个表格除了俗还是俗。

可以说这段不少于字的话,是男生的主战场,前面那么多东西,都是不受控制的,而这段话,各凭本事,自由发挥,甚至可以弥补表格其他地方的弱势。

如果是我,我肯定写他个一两千字,结构严谨,条例清晰,从现状到未来,从感性到理性,从规划到蓝图,从浪漫到现实,从缺点到优点,从承诺到执行步骤,总之,是一篇未来美好生活的“白皮书”。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宏大的“选妃”场面?

原因就是前20年,人为的破坏了市场经济规律,造成男女的价格走向各自的极端。

但是“价格是围绕价值上下波动的”,尽管由于强行干预,造成这种波动很大,但是本身价值并没有出现差异化的变动。

近十年以来,这种干预力量越来越小,再过10到20年,市场自然就会恢复到正常状态,因为价格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

那这十年怎么办?

有两点。

第一点:女生可以好好的享受这波“经济失衡”带来的“红利”。

这也是上一代人的“思想错误”弥补给她们的福利。

第二点:男生清楚自己的定位,尽量去“错位竞争”。

25岁争不过同龄人,30岁又何妨?到时候回过头来,用比对手多5年的“积累、积蓄、经验”,如果还不能对25岁的对手实施降维打击,那就尽人事听天命吧!

纵观历史,还是杜甫厉害,早就看到了今天的现状,说:“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那10年之后呢?

既没有了女权,也没有了男权。

只有男女平等。

女性的本身价值会随着社会的进步慢慢的提高,不再需要非正常因素扭曲市场价格。

男性的竞争对手数量减少,自我价值可以不用再依靠杠杆去非理性抬高,恢复门当户对的市场价。

最后一起让世界变得更美好!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